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巍巍中华屹立世界之林的自信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世界读懂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东方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彰显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创造了众多璀璨夺目的成果,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善于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文物表达方式,通过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该院开发的“考古盲盒”系列文创产品不仅将“考古发掘”融入“拆盒”过程,还能让购买者亲身体验“考古现场”,感受发现历史的瞬间。截至2022年年底,“考古盲盒”累计销售量达55万个,远销加拿大等国家。
“文物资源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文物博物馆场所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作为“国家客厅”会见外国元首、召开国际会议,这本身就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举措。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品走出国门。新时代十年,他携代表作在20多个国家举办了47场个人雕塑展,受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民众的喜爱,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和他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艺术家及作品走出国门,其中,不少国内艺术家个人及作品通过发起或参与交流互动,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传递着中华民族的良好精神风貌,赢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看讲什么故事,也要看怎么讲故事。这些年,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在探索传承、传播好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她看来,文化遗产不光是开发和利用,还有传承和保护,每个人都应该是局内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首先要打破文化遗产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崔巍认为,传统、古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有前卫与时尚的表达。“大运河申遗时,我就在想我能够做些什么。后来,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就诞生了。”这些年,崔巍和团队通过舞蹈艺术把大运河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
今年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身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的崔巍,这两年大部分工作围绕亚运会展开。崔巍表示,面对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团队将为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亚运会和浙江“重要窗口”形象继续努力。此次两会提案中,崔巍就“后亚运”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亚运遗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如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实现场馆的长效运营,真正实现以赛兴城、以赛为窗,讲好浙江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此外,崔巍也关注到浙江启动了上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她认为,申遗一旦成功,不仅为中国再添一项世界级文化遗产,更将填补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类型的空白,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重大意义。赴京参会前,她专门前往浙江金华走访调研,进一步完善提案内容,为上山文化的申遗和传播工作鼓与呼。
2.创新国际传播方式 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更要增强中华文化“走进去”的影响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直是我国向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者。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宁夏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宁夏相遇,看见了宁夏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宁夏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时荣从中得到启发:“我们应搭上‘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主动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讲给更多的国家、更多的民众听,为加强阿拉伯国家乃至世界与中国开展合作交流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