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续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打造更多

2023-03-18 11:38:13 外语培训 89

  持续推进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海高校正稳步提升思政课质量。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四周年之际,本周二(3月14日),上海高校“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行动展示活动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在这场全市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大备课上,更多利好消息传来:去年,上海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海首批建设的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部进入A类行列;聚焦思政课前沿问题、重点难点问题,10所高校校领导领衔的“大思政课”建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获批立项……

  四年来,上海全面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持续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上海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

  一校一特色,双轮驱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昨天(3月16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思政课程建设推进会上,多位市级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济济一堂。如何将全国两会精神在第一时间送进高校课堂?老师们讨论热烈。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近年来,上海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建设。2019年秋季学期,上海以全市15家示范马院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0年全市公办本科高校开课率达到80%,2022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实现全市高校本专科生全覆盖开设。

  在全面开课的同时,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沪上高校推出若干门“中国系列”课程。

  目前,“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已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开设成熟课程100余门,每校至少开设一门,一校一特色,其中,东华大学“锦绣中国”、华师大“中国智慧”、上海体育大学“国乒荣耀”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打造思政课品牌,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2022年,上海评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10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案例39个。

图为复旦大学马院院长李冉(左)、上海交通大学马院院长邢云文作交流发言

  同时,上海高校在“大思政课”建设教学改革试点中,注重研究与实践双轮驱动,形成了一批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政课。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介绍,把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每一门课程不仅传授“硬核”知识点,也会精心选取、讲述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更加可知、可感。

  注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素养

  在同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青年教师许家烨借助线上问题采集技术对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学生的困惑出发,引导学生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她认为,要注重思政课堂的“润物无声”,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把道理讲活才能以理感人。

  许家烨也是去年荣获全市思政课教学大比武特等奖的三位优秀青年教师之一。在全市开展“讲台上的新思想”优秀思政课程展示巡讲的,不仅有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初涉教坛的“青椒”,他们在互学互评互促中锤炼教学技能。

  使更多的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2019年以来,上海先后举办过3届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当然,这只是优秀教师选拔和培养的一环,经过后续跟踪培养和指导,一批又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从上海走向全国,在更大的范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上海注重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大比武、大培训、大调研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

  2022年,上海围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新媒体应用、实践教学等主题,设立10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同时,选树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揭牌新一轮25个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