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新机遇和新趋势。系统推进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各方合作,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还要抓住发展机遇,着力于师资培养和机制创新,抓住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重点,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增强能力,服务大局。
[关键词]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应然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开展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新时代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契机下,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开展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时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能够了解到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持续旺盛。在中外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彰显了语言学习交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需要以此为指导,广泛开展各方合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为先,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因地制宜开发教学大纲、本土化教材教辅和教学工具,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优质可及的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更好地满足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需要。
一、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机遇
(一)合作办学的全球化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大范围传播,我国已经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多种形式。各类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至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开拓合作的同时,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育也紧随其后,大批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被派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本土化中文教师的培养也未停止脚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合作办学所在地的本土师资力量将中文实际有效地推广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再借由外派中文教师、志愿者和本土中文教师的通力配合,为世界各地带去中文学习热潮的同时,也加速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全球化布局。孔子学院作为重要传播载体,近年来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驱动下,全球化的孔子学院已经实现了初步布局,伴随着合作深入开展,规章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学任务都愈发清晰。在双方通力合作下,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也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和学习人数持续增长,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二)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和中国开展合作,中文逐渐渗透到各领域的合作当中,外国民众学好中文的迫切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开展各类活动的语言载体,中文在联系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促进双方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中文的受众也逐渐扩大,学习中文的热度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看出是我国“硬实力”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而与之对应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大幅提高中华文化价值吸引力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随之增强,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又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着文化传播活动的创新发展。因此,只要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能够持续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就有立足发展的根本,推进中文国际传播就会拥有更大的受众群体。
(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该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帮助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还有利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文化交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建设引导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也日趋深入,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而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能够有效缓解人才缺失问题。届时,以国际文化交流为导向的全球文化一体化格局将进一步形成。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能够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发挥实践主体作用。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办学的开展还可以借助该倡议实现办学项目的良性发展,为适应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做好人才培养准备。
(四)学科体系发展完备